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与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跟踪调查发现,那些从小生活在言语交流更多、阅读氛围更浓厚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比其他同学更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在家中有过阅读的经历,那么他们会感到学校的学习更有意义,会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练习。
父母仅仅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如何与孩子一起阅读。强制性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反感,家长应避免仅仅给孩子念文章,而应该与孩子共同阅读,讨论文章内容以及读后的想法。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是否能够理解阅读的内容。
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的经历、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基础上的。家长应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家庭、学校之外的事情。孩子的视野越开阔,能够理解的东西就越多。
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使用下面十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 明确阅读目的
-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能增强阅读的动力,还能为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依据。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 精选读物
-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著作《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点:
- 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 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也要读。
- 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 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
- 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 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因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著作《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点:
- 按计划读书
-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 合理利用时间
- 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读写结合
-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做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 读思结合
-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情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 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
-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家长应教育孩子在阅读前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 善于使用工具书
-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决问题的好帮手。孩子在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 虚心求师问友
- 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道:“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往往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 温故知新
- “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上述十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
文化教养乃是人所不可缺少的,而文化教养就是读书:读书要有目的,有系统。谁在这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谁便做了一件大好事。而目前确实应把读书作为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链接:https://www.13su.com/jiaoyan/qinzijiaoyu/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