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段话,大意是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够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就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不觉得烦恼;七十岁就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而不越过规矩。”这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人生成长历程的一个总结,可以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境界。那么,孔子为什么能够在三十岁时就有所成就,在四十岁时就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立志,将做学问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所以,孔子即使后来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仍然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成为一代圣人。当然,孔子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刻意练习,比如孔子后来教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他本人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来熟练掌握的。
现代研究也证明,一个人要想获得大的成就,都少不了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天才和普通人的大脑,并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对大脑的使用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有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都不是全凭天赋。
那么,刻意练习都有哪些特征呢?
- 目标明确
我们以体育运动为例,如果你只是想让自己的身体强壮一点儿,不至于经常生病,那你只要坚持每周进行两三次的有氧运动就可以;如果你想塑造出完美的身材,比如要让身材达到“倒三角”形,或者要练出几块腹肌,那你就要坚持每天进行训练,而且在训练强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要成为专业的运动员,那就必须刻意练习,全年无休,风雨无阻,而且每天训练的强度必须达到量化的标准。 - 志向远大
很多人在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时,往往都是凭着兴趣爱好进行。有兴趣当然是好事,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兴趣,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小时候你喜欢画画,上学之后喜欢唱歌,毕业之后喜欢摄影。这样学下来,你虽然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你会发现,没有一样是你真正精通的,更别说达到专业级别了。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兴趣提升到志趣,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结合起来。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虽然对学习有兴趣,但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那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就会懈怠下来,甚至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放弃。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选择。 - 及时反馈
普通人在练习某项技能时,往往只是当成任务去完成,虽然也会坚持日复一日地练习,但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是典型的“只顾埋头拉车,不肯抬头看路”;而刻意练习的人,除了每天坚持练习,还要注重反馈,就像练习书法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创作一幅作品,看看自己练习的效果,如果有进步的话,就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进步,就检查一下哪里出了问题。当然了,当你想帮孩子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时,如果能够找到这方面的专家,让他对你的孩子给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这对孩子能够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是很有帮助的。 - 积极改进
刻意练习与积极改进,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刻意练习会让你积极改进,积极改进又促使你不断刻意练习。有一个演说家,曾经这样分享他的成功经历:“我刚开始练习演讲的时候,每到周末时,总是比平时还要忙,因为我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加紧练习,并通过同事的帮忙,不断反馈我的问题,包括我的眼神、手势、语音、语调、发音是否准确,等等。我还经常约几个同事到单位进行演讲比赛,之后大家相互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不断练习,不断改进。直到今天,我虽然早已把讲台当成了舞台,尽情挥洒自己的激情,传递自己的信念,分享自己的心得,但每次从讲台上走下来,我还是不断复盘,不断修正。就是现在,我还是每天进行大量的演讲练习,并且用视频的方式录下来,让同事给自己反馈问题,然后继续改进。对于我这种积极改进的方式,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但实际上,这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意志力,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你能不能的问题,只有你愿不愿意的问题。只要你愿意,你就一定能;只要你不愿意,你就肯定不能。” - 开拓创新
刻意练习绝对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并勇于创新。这一点,可以说是刻意练习的终极目标。比如,那些著名的世界体操冠军,几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动作。而他们能赢得这份荣耀,就是敢于开拓创新的结果。
总之,刻意练习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平庸,就得鼓励他超越兴趣,做到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13su.com/jiaoyan/jiazhang/3527.html